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铝合金表面脱氧化物/出光处理技术研究

郭瑞光 , 耿志良 , 刘晟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7.07.001

以含有较多较难去除的含铜金属间化合物黑色颗粒的铝合金2024-T3为研究对象,通过金相观察,开发了一种用于碱蚀后铝合金表面脱氧化物/出光的浓-稀两阶段处理技术.室温下先用含有5.0 g/L NaHF2和100 g/L Fe2(SO4)3的30%(质量分数)硝酸溶液处理7 min,然后用含有0.5 g/L NaHF2的1%(质量分数)硝酸溶液处理4 min,可有效去除碱洗后铝合金表面的黑色氧化物,形成无污染的氧化铝薄层.该工艺简单、快速、成本低,为后续转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铝合金 , 转化膜 , 表面准备 , 脱氧化物 , 出光 , 金相学

金相学史话(1):金相学的兴起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0.04.001

Widmanstatten在19世纪初用硝酸水溶液腐刻铁陨石切片,观察到片状Fe-Ni奥氏体的规则分布(魏氏组织),予告金相学即将诞生。Sorby在1863年用反射式显微镜观察抛光腐刻的钢铁试样,不但看到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片状组织,还对钢的淬火和回火作了初步探讨,金相学已基本形成。到19-20世纪之交,Martens(马氏)和Osmond对金相学的发展和金相检验在厂矿中的推广做了重要贡献,同时Roberts-Austen(奥氏)和Roogzeboom初步绘制出Fe-C平衡图,为金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金相学已逐步发展成金属学、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

关键词: 金相学 , 历史 , 早期史

金相学史话 (2):β-Fe的论战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1.002

自从Osmond在1885年首次提出β-Fe以为,直到1922年Westgren和Phragmén用高温X射线衍射证明β-Fe与α-Fe有相同的体心立方结构为止,在很长时间内,冶金学家一直为钢为什么在淬火后变硬而争论不休。同素异构派(Allotropist)认为是α-Fe→β-Fe相变的结果,而碳派(Carbonist)认为是C的作用,各执一词。尽管β-Fe的存在被否定了,同素异构相变(γ-Fe→α′-Fe)还是存在的,它与四方畸变的α′-Fe中固溶C都是钢在淬火后变硬的必要条件。这场长达四十年的激烈争论不但阐明了钢的淬火原理,对钢的结构与性能的深入了解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 金相学 , 历史 , β-Fe

金相学史话(6):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郭可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2.01.002

Ruska在三十年代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战后(1954年)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展出带有电子衍射功能的高分辨电镜Elmiskop I.但是,从专利优先权角度看,他不是电镜的发明人.直到半个世纪后,有关的争议人都已过世,他才在1986年获得这个迟到的但却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物理奖.材料科学的几次突破性进展充分说明电子显微镜的重要性.首先是电子衍射与成像的结合使位错的直接观察得以实现.在双束(透射束与一个强衍射束)条件下,位错产生的畸变区的衍射强度与基体不同从而显示衬度差异(衍衬像).位错等晶体缺陷因此得以成为六、七十年代的研究热点.选区衍射使晶体结构分析进入到微米甚至到纳米层次.迄今为止,八十年代发现的各种类型的准晶(五重、八重、十重、十二重旋转对称准晶)都是使用这种手段实现的,从而扩大了晶体的范围,把无周期性的准晶也包括进去.高分辨电镜已发展到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这就为九十年代发现和研究纳米碳管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纳米技术的新纪元.

关键词: 电子显微镜 , 金相学 , 材料科学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