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荣
,
陈世荣
,
胡青青
,
谢金平
,
范小玲
电镀与涂饰
借助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电化学工作站、X射线荧光测厚仪等设备,探究不同粗糙度铜基材上铁接触诱发化学镀镍过程中活性镍原子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镍层厚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基体粗糙度降低,单位时间内形成的活性镍原子先增多后减少.活性镍原子在经800#砂纸打磨的铜基体表面(粗糙度为0.245μm)的形成速率最快,并疏密相间地分布在整个平面.初期形成的活性镍原子越多,所得镀层就越厚.与相同条件下钯活化法化学镀镍层相比,铁接触诱发化学镀镍层更平整.
关键词:
铜基材
,
化学镀镍
,
铁接触法
,
诱发
,
活性镍原子
郭瑞金
,
火时中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在含氯离子和硫酸盐的介质中孔蚀诱发的临界条件和诱发动力学过程,得出临界电位与氯离子浓度、温度和铝元素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孔蚀诱发速度遵循着下式: 1/τ=Aexp/(Ea/RT)[Cl~-]~α[SO~_4~(2-)]~β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氯离子在膜表面上局部浓集。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孔蚀诱发的临界核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1)临界条件的存在和本质,(2)氯离子对钝化膜的局部破坏作用,(3)小孔的再钝化和再钝化小孔的临界尺寸,(4)孔蚀诱发的敏感位置,(5)缓蚀性阴离子的作用,(6)诱导期的含义。
关键词:
张春亚
,
陈学群
,
陈德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选择4种冶金因素有代表性的低碳钢,通过极化试验比较了 它们之间的点蚀诱发敏感性.电子探针分析了不同夹杂物在诱发点蚀过程中的腐蚀特征 ,显微腐蚀试验确定了点蚀诱发初期溶解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沸腾钢的点蚀敏感 性显著低于镇静钢,稀土处理镇静钢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夹杂物是钢中主要点蚀诱发源,紧 靠夹杂物的钢基体处的钝化膜保护作用最弱,点蚀均从该处基体诱发.同类夹杂物在不同类 型钢中的点蚀诱发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钢中不同类型夹杂物的点蚀诱发敏感性差异很小, 硫化物夹杂较其它夹杂物的点蚀诱发敏感性强.
关键词:
钢
,
inclusion
,
pitting
徐惠彬
,
谭树松
金属学报
用Landau-Devonshire自由能理论可描述形状记忆合金伪弹性行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温度上升,滞后环位置提高,滞后面积减小;到达临界温度T_c后,滞后全部消失。可是对CuZnAl单晶系统测定结果显示:滞后环位置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滞后面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却基本不变。对滞后环内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指出,滞后大小取决于应力诱发马氏体量的多少,马氏体量越多,则滞后面积越大。
关键词:
应力诱发马氏体
,
hysteresis
,
free energy
张旺峰
,
陈瑜眉
,
朱金华
金属学报
依据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材料拉伸曲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能Ept的测定方法,并测定了3种材料在弹塑性失稳与应力平台阶段的相变能.结果表明,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能只与材料成分有关,且随应变量增加分别保持恒定值.随相变能Ept增加,Ma点降低,诱发马氏体的最小应变ε曲增大.
关键词:
相变能
,
null
,
null
张旺峰
,
陈瑜眉
,
朱金华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1.10.004
依据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材料拉伸曲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能Ept的测定方法,并测定了3种材料在弹塑性失稳与应力平台阶段的相变能.结果表明,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能只与材料成分有关,且随应变量增加分别保持恒定值.随相变能Ept增加,Ma点降低,诱发马氏体的最小应变ε曲增大.
关键词:
相变能
,
应变诱发马氏体
,
拉伸曲线
杨卓越
,
王建
,
陈嘉砚
材料热处理学报
借助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304奥氏体不锈钢热诱发马氏体相变倾向.结果表明:C、Mn、Cr和Ni接近标准规范下限,304不锈钢的稳定性急剧下降,致使液氮内冷却后接近1/3的奥氏体转变为α'或ε马氏体,室温拉伸即形成应变诱发ε和α'马氏体,而且较小的室温变形显著增大随后液氮内冷却的热诱发α'马氏体相变倾向,但随室温预应变增大快速形成应变诱发α'马氏体,致使随后在液氮内发生热诱发α'马氏体倾向下降.此外,研究表明ε马氏体的形成及消失与α'马氏体的累积量有关.
关键词:
304不锈钢
,
热诱发
,
马氏体相变
,
预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