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敏
,
耿兴国
,
陆福一
,
史东旭
,
骆广粱
,
郑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6.03.013
本文从仿生学的思路出发,分别采用化学腐蚀和阳极氧化的手段在金属表面构建出类荷叶表面的结构,并用低表面能物质(氟硅烷)对其进行修饰成膜,制备出高性能的微/纳米双尺度细观结构不粘薄膜.该薄膜最佳疏水接触角度达到163.0°,疏丁羟胶的角度也达到136.0°.
关键词:
接触角
,
疏水性
,
氟硅烷
,
微/纳米结构
,
不粘薄膜
陈志
,
耿兴国
材料导报
从疏液性的2个基本条件、粗糙度和低表面能出发,简要阐述了化学腐蚀和阳极氧化方法在金属表面构建微/纳米复合细微结构的过程,以及低表面能氟硅烷成膜工艺.并在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讨论了所制备的微/纳米结构薄膜的不粘机制,对比了使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微/纳米结构薄膜的性能和特点.
关键词:
疏液性
,
氟硅烷
,
微/纳米复合结构
,
低表面能
陈志
,
耿兴国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5.07.001
拟通过化学腐蚀方法在铜基底上制备出高性能的不粘薄膜.具体为首先将分析纯HCl、HNO3、HF按体积比15:5:1混合,配制成腐蚀液对铜片进行腐蚀,构建出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微/纳米结构,接着用按体积比1%配制好的氟硅烷溶液对该基片进行修饰,经风干后就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性能的不粘薄膜.试验中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得改性前清洁的铜基片对水、蓖麻油和丁羟胶的接触角分别为80°,25°和50°;相比而言,改性后的铜片对以上液滴的接触角分别为153°,137°和142°,用CB方程计算出改性后铜片表面细微结构中与液滴接触的空气膜所占的比例约为0.93.试验证明,不粘薄膜的超疏性能的实现是由微/纳米精细结构和低表面能的氟硅烷薄膜共同决定的.
关键词:
薄膜
,
铜材
,
氟硅烷
,
微/纳米结构
,
接触角
,
表面自由能
党胜
,
崔静娜
,
耿刚强
,
王阳军
,
张海宝
,
林杰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7.06.013
为了研制机械设备或构件零部件表面的不粘耐磨涂层,选取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L16(45)]研究了Fe、Al2O3、石墨填充的环氧/聚四氟乙烯(EP/PTFE)复合涂层的不粘性能、粘接性能和耐浆体冲蚀磨损性能,得到了复合涂层的最佳配方,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填加量(体积分数)为15.0%PTFE、3.O%Fe、2.0%Al2O3、1.0%石墨、0.5%KH-550时,最佳配方的复合涂层具备了防粘和耐浆体冲蚀磨损等优良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
复合涂层
,
不粘性能
,
粘接性能
,
磨损性能
,
聚四氟乙烯
,
正交试验
张玉姣
,
刘庆锁
,
陆翠敏
,
李伟
,
卢明超
机械工程材料
在铁电陶瓷锆钛酸铅(PZT)表面沉积不连续的NiTi形状记忆合金(SMA)薄膜,运用XRD、SEM和动态弹性模量测试仪研究了其显微组织及阻尼特性。结果表明:与PZT相比,NiTi SMA薄膜/PZT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下降;原因是PZT基体与NiTi SMA薄膜在晶化冷却时的收缩不一致导致在PZT基体中靠近薄膜的区域形成了组织异常区,限制了电偶极子的运动,在外界应力作用下薄膜与基体两者的应变不协调加强了异常区对电偶极子运动的限制。
关键词:
锆钛酸铅(PZT)
,
NiTi
,
形状记忆合金
,
显微组织
,
阻尼
高瀚文
,
杨荣杰
,
何吉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铬酸氧化方法处理聚乙烯(PE)薄膜,得到了表面刻蚀均匀的化学改性薄膜;利用XPS、IR表征了薄膜表面的化学变化,采用SEM、AFM、接触角表征了薄膜表面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制备可化学交联及物理交联成水凝胶的聚乙烯醇(PVA)溶液,与表面刻蚀的PE薄膜复合,得到了PVA水凝胶与PE薄膜的表面复合材料.通过剥离强度测定、SEM观察,表明PVA水凝胶与PE薄膜很好地粘接在一起.
关键词:
聚乙烯醇
,
水凝胶
,
聚乙烯
,
表面处理
,
化学刻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