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占军
,
李杰
,
沈德久
,
王玉林
,
刘凯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6.02.017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透、渗氮及其碳氮共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表面技术,与传统的离子渗碳、渗氮及其碳氮共渗技术相比有工件处理时间短、整体工件受热轻微、处理完成可以即时淬火等优点.分析了液相等离子体渗碳、渗氮和碳氮共渗技术的实验机理,从电解液体系、试验装置和工艺流程3个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工艺特点.通过SEM照片讨论了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透层的结构.测试了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透层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渗透处理的试样具有好的耐磨性、耐蚀性,最大硬度为770 HV.
关键词:
等离子体
,
渗碳
,
渗氮
,
碳氮共渗
,
渗透层
李志刚
,
胡兰青
,
许并社
机械工程材料
分别制备了调质、离子氮化和碳氮共渗处理的H13钢试样,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其渗层进行了分析,检测了不同处理后H13钢的抗热疲劳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000次18℃→700℃热疲劳试验后,碳氮共渗H13钢表面萌生了少量的热裂纹;而离子氮化H13钢表面的热裂纹已经形成网状,并且穿透渗氮层扩展到基体内约300 μm;经调质处理的H13钢表面的热裂纹有轻微的发展,扩展到基体内约100μm;三种试样中碳氮共渗处理H13钢的抗热疲劳性能最好.
关键词:
H13钢
,
碳氮共渗
,
离子氮化
,
抗热疲劳性能
黄友庭
,
陈文哲
机械工程材料
研究了20CrMnTi钢经碳氮共渗与磁化电解渗硫复合处理后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硬度仪观察分析了试样经不同时间磨损后的表面形貌和硬度变化,并与碳氮共渗、碳氮共渗后低温电解渗硫复合处理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碳氮共渗与磁化电解渗硫复合处理后试样的摩擦因数、磨损量和磨损速率均最小,碳氮共渗后低温电解渗硫的次之,而碳氮共渗的均最大;与碳氮共渗相比,碳氮共渗与磁化电解渗硫复合处理后试样的磨损量可减少近50%,摩擦因数仅为它的1/3~1/5,显示了良好的减摩性及耐磨性能,且磨损前后表面硬度基本不变;三种工艺处理后试样的磨损机理基本相同,由短时间的麻点剥落向长时间的深层剥落转化,属于表面疲劳磨损,伴随有粘着磨损.
关键词:
20CrMnTi钢
,
碳氮共渗
,
磁化电解渗硫
,
摩擦磨损
韩靖
,
李远睿
材料导报
为取代钢领生产厂家现行的碳氮共渗工艺,采用“无毒液体C-N-RE共渗”对20钢制纺织钢领进行了共渗试验,对共渗试样的显微组织、截面显微硬度、渗层碳浓度和稀土元素浓度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经“无毒液体C-N-RE共渗”淬火后,20钢制纺织钢领的表面碳浓度大大增加,显微硬度大大提高,显微组织主要包含碳氮化合物、针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稀土元素起到了良好的催渗作用.
关键词:
钢领
,
无毒
,
稀土
,
碳氮共渗
,
显微硬度
杨金花
,
李建设
,
王勇兵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7.11.017
为了提高齿轮的接触疲劳寿命,缩短热处理生产周期及降低废品率,对拖拉机变速箱二轴20CrMnTi钢齿轮气体碳氮共渗复合催渗热处理工艺进行改进,并进行了试样性能试验和齿轮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二轴齿轮热处理工艺共渗温度从930℃降至860℃,共渗时间从7h缩短至4.5 h,提高了产品耐磨性、表面硬度,正品率达92%,平均使用寿命提高50%,新工艺已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关键词:
20CrMnTi齿轮
,
碳氮共渗
,
拖拉机
缪跃琼
,
林晨
,
高玉新
,
郑少梅
,
程虎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8.011
目的:研究304不锈钢离子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并考察渗层的磨损机理。方法利用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工艺在304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化层,利用XRD,OM及共聚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试仪,分析处理前后渗层的组织、相结构及渗层的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结果304不锈钢氮碳共渗和渗氮层主要为S相层,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氮碳共渗工艺获得的渗层为γN+γC的复合渗层,且厚度大于单一渗氮层。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硬度约为基体硬度的3.5倍。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氮碳共渗层比渗氮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渗氮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效应和断裂,氮碳共渗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和微切削。电化学测试表明,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耐蚀性能均优于基体。结论304不锈钢在420℃进行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能可大幅提高,且氮碳共渗处理效果更佳。
关键词:
304不锈钢
,
离子渗氮
,
氮碳共渗
,
S相
,
耐磨性能
,
耐蚀性能
燕来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0.06.008
论述了在催渗剂作用下,温度和氮势对40Cr钢氮碳共渗后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析温度以下进行催渗氮碳共渗,化合物层随温度升高而增厚,致密性提高,渗层深度和硬度增加.提高氮势,化合物层致密性增加,渗层深度有所减少,渗层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关键词:
氮碳共渗
,
化合物
,
致密性
李新
,
马世宁
,
邱骥
,
刘吉延
,
刘谦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SEM、TEM、EDS、X射线衍射及电子衍射等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在CrMoCu合金铸铁表面制备的离子氮碳共渗/渗硫复合层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氮碳共渗处理对渗硫层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氮碳共渗表面形成的微观粗糙为与硫接触反应提供了丰富界面及表面缺陷,同时氮碳共渗形成的ε相Fe3N的晶体结构类型与渗硫层的FeS的晶体结构相同,因此与在基体表面渗硫相比,有利于渗硫层的形成。
关键词:
离子氮碳共渗
,
离子渗硫
,
复合层
,
微观结构
,
复合处理
陈继超
,
吴晓春
,
杨浩鹏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探究DC53钢的优化氮碳共渗工艺,对DC53钢在530℃不同共渗时间、NH3/CO2不同气氛比值、不同炉内气压情况下的离子氮碳共渗效果进行了研究.运用OM、XRD、SEM、EDS、显微硬度、摩擦磨损实验,对材料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冷作模具钢DC53,10 h、NH3/CO2为15∶1、炉内气压为800~1000 Pa时,氮碳共渗效果最好;随着稀土镧(La)的加入,渗层变厚且渗层与基体更致密,表层到心部的硬度梯度更小,氮碳共渗效果更佳.
关键词:
DC53钢
,
稀土
,
氮碳共渗
,
耐磨性
,
氮碳共渗层
,
硬度梯度